意大利在二战后出现了一系列世界级的汽车设计师、建筑师、时装设计师、家具设计师、首饰设计师等,这些设计师具有真正的设计明星效应,他们在设计产品上签名并被新闻媒介作为对象来追踪报道。意大利的大部分设计师都是学建筑出身,且不少人毕业于同一所大学的同一个系——米兰理工学院的建筑系。他们为了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对高质量工业产品,要求,转行从事产品设计。这种在没有工业设计教育体系,没有工业设计师的情况下进行国际水平的工业产品设计,也是非常令人费解的特点。又由于工业设计师的背景大部分是建筑师或工程师,因此他们对工业产品的结构、性能掌握得很到家,同时也善于不断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材料而设计出新的样式。
意大利的设计包含哪些层面?
意大利的战后重建时期(1945~1955年)是真正奠定意大利现代设计面貌基础的重要阶段,美国设计家提格1950年在英国杂志《设计》上撰文,认为战后的意大利是设计的春天,一切的新思想、新探索都在萌动。40年代下半期出现的一个重大变化是设计观念的转变,这个转变具有非常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即在设计上从支持新理性主义(Neo-Rationalis)转变到反对理性主义的立场。战后初年,意大利的设计师已经显示出他们与众不同的才华。如达萨尼奥(CorradinaD’Ascanio)于1946年设计的由皮业吉奥公司出品的“维斯帕”小型摩托车,尼佐利(MarcelloZizzoli)于1948年为奥利维蒂公司设计的列克西康80型(Lexicon80)打字机,庞蒂于1949年设计的“帕沃尼”(LaPavoni)餐馆用咖啡机,平尼法里纳于1951年设计的“西斯塔利亚”(Cisitalia)汽车等,都是十分成功的设计。
意大利的设计包含的面相当广泛,十分丰富与复杂。评论家把设计分成大众文化层次的设计、高级文化的设计、看得见的设计、看不见的设计等各种内容。事实上意大利设计长期以来都保持大众化与高贵化两个完全不同的层面,基本泾渭分明,如“阿尔法·罗密欧”汽车与“菲亚特”汽车分别代表昂贵汽车和大众汽车两个完全不同的设计中心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