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 正文

全国多地惊现大海潮,原因何在?

全国多地,包括河北唐山、福建厦门、辽宁盘锦等沿海城市,纷纷遭遇了罕见的大海潮现象,街道被淹,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这一连串的海水倒灌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人们不禁要问: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天文大潮的强力作用

这场大海潮的主要推手之一是天文大潮,天文大潮通常发生在农历的满月和新月期间,此时太阳、月亮和地球几乎处于同一直线上,三者的引潮力相互叠加,导致海水水位显著升高,据中央气象台正研级高工周冠博分析,2024年10月20日正值农历九月十八,是全年天文大潮最为强烈的时段之一,特别是今年还伴随着超级月亮现象,月球距离地球最近,使得引潮力进一步增强,海水比平常高出20到30厘米,从而加剧了潮水的上涨幅度。

以厦门为例,其海域的天文大潮通常在农历八月和九月月圆之后数天出现,最高潮位可能超过蓝色警戒潮位(700cm),并持续数天,这种天文大潮的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沿海低洼地区,如沙坡尾避风坞、第一码头等区域,这些区域在高潮位时极易出现海水漫堤现象。

气象因素的叠加效应

除了天文大潮,气象因素也在这次大海潮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0月20日至21日,北方强冷空气开始减弱,气压迅速下降,这一过程中,海面受到的气压减小,导致海平面自然“反弹”上涨,特别是在河北、山东等地,气压的下降幅度尤为显著,如唐海县气压一天之内下降了近10百帕,足以使当地海平面在短时间内上升10厘米左右,这种短期的气压变化虽然不是大潮的主导因素,但却像“推了一把”,让潮水的高度更上一层楼。

风暴潮的叠加影响

风暴潮也是导致这次大海潮的重要因素之一,据国家海洋预报台发布的消息,10月21日14时,受冷空气影响,辽宁沿海将出现40到90厘米的风暴增水,莱州湾将出现50到110厘米的风暴增水,这种风暴潮与天文大潮叠加,使得潮水异常升高,进一步加剧了海水倒灌的现象,在辽宁盘锦、营口等地,海水倒灌导致部分街道积水严重,居民不得不爬上屋顶避险。

地形与海洋潮波的共振效应

地形因素同样不容忽视,渤海、黄海沿岸多为浅海湾地形,在潮汐作用下,海水更容易向内陆涌进,特别是在渤海湾、胶州湾等半封闭海域,潮波来回震荡,海浪与岸线、地形的共振效应可能进一步放大潮汐的高度,渤海湾和胶州湾等地形封闭的海湾,潮水堆积,形成了类似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这种地形作用与天文大潮、气象因素及风暴潮共同作用,使得潮水迅速通过狭窄的海湾通道挤入内陆,对沿海村庄和城市的防潮能力构成了严峻考验。

海水倒灌的广泛影响

海水倒灌不仅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还对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海水倒灌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海水中的盐分还会影响地下水和土壤质量,威胁人畜饮水安全,海水倒灌还会加速设备的腐蚀与老化,影响工业生产,更重要的是,海水倒灌会破坏水环境生态系统,影响生物多样性,对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长期的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与未来展望

面对如此严峻的海水倒灌现象,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应加强对天文大潮、气象因素及风暴潮的监测和预警工作,提前做好防汛准备,应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制定禁止开采区和限制开采区的保护规划,防止因地下水位下降而引发的海水倒灌,还应强化节约用水管理,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支持截流、截潜和集雨工程,增加地表水蓄水量,增强地下水补给量。

在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下,极端气象事件(如强风暴潮、异常潮汐等)可能会变得更加频繁,沿海地区的居民和管理者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加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加大对海洋灾害防御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共同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全国多地惊现的大海潮现象是天文大潮、气象因素、风暴潮及地形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这一自然现象带来的挑战和威胁,我们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和防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沿海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